合作咨询热线:

400-123-4567

草坪知识

朱昌平:搭建中新草地学交流的桥梁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8-12     浏览次数:     

  算起来,朱昌平今年已经年近古稀,但却有着一种这种年纪的人很少见的精神头。4月来到中国,朱昌平的主要工作是参与北京大学石河子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三方合作项目的签署工作。而作为一名在新西兰从事草地学研究的华人,他自己都记不清这已经是第几次回到中国了。

  谈起这几十年来经历的中国和新西兰之间的草地学交流,朱昌平觉得既有收获,又有教训。

  朱昌平,草地学博士,新西兰梅西大学科学学院院长助理。1941年出生于重庆,1947年随父母移居到马来西亚,1973年移民到新西兰,在新兰西梅西大学从事草地学研究。从1988年开始,随着梅西大学将学术交流的目光放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有着中国血统的他便挑起了联系中新学术交流的重担,而这一担便是近20年。

  早在1981年,当时的中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签订了一项协议,规定每年可以互换5名公派的学生到对方国家进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郭佩玉是当时的第一批互换学生。在林肯大学农业工程系进修了一段时间后,他被推荐来到梅西大学,朱昌平承担起了接待他的工作。

  朱昌平把自己儿子房间让给了郭佩玉,由于做实验需要场地和设备,他又在自己负责的农场里为郭佩玉提供了先后两次实验的所有设施。更主要的是,在他的帮助下,郭佩玉得以比较深入地接触到新西兰学术界,触摸到新西兰最高研究成果,朱昌平的家也成为了郭佩玉在新西兰的家。

  2003年,国际草叶大会在中国召开,郭佩玉陪同朱昌平参加会议,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会议中间,前后有不下几十人主动问候朱昌平,并一再感谢朱昌平在新西兰对他们的盛情招待。“当时的场面让我意想不到,而在我看来,他已经是中新草业界之间最强的一座桥梁了。”郭佩玉说。

  1983年,通过一个华裔回国的项目,朱昌平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之后,他逐渐跟中国的草业界取得了一些联系。1984年,朱昌平到北京农业大学作讲座,其间结识了中科院院士、甘肃草地生态研究所教授任继周,与任继周的交谈让他懂得了中国具有自己的特殊情况,而作为学者,要尊重这些情况。

  “那时,我在讲课的时候讲的都是新西兰当地农业的经验,任老师听完后,主动陪我从北京坐火车到兰州,而在火车上,任老师让我明白了,我讲的很多东西其实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朱昌平说。

  在这之后的一次合作中,朱昌平陪同任继周来到了新西兰,实地观察新西兰的畜牧业。“新西兰的畜牧业很发达,但种草的土地在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是种粮的地,尽管草好,但如果把这种技术直接搬去,中国的粮食发展问题怎么办?所以任院士第一次到新西兰去的目的是选择适合国情的技术。”

  在从新西兰北部一直走到南部,考察7个不同农场之后,朱昌平总结说,新西兰不同地区有一个相同点:新西兰的农户会把草变成钱,中国也应该这样,不是一定种最好的草,而是把现有的草如何变成钱。而此次新西兰之行也对他后来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从事教育几十年的经历让朱昌平格外懂得人才的重要性。在进行中国的科研项目期间,他不止在一个地方组织关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培训班,针对当地不同的情况设置课程,告诉当地人如何合理地使用土地。

  在四川进行项目工作时,朱昌平还专门设立了两项奖学金,用来资助在培训中表现和成绩好的人前往新西兰学习3个月。“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晏兆莉博士就是通过这项奖学金资助而学有所成,现在已经在尼泊尔山地研究所工作。”

  “她现在在尼泊尔从事研究,但总有一天会回国的,将来回来的时候,她将是高山草场方面的优秀人才。”朱昌平说。

  4年前,北京大学、石河子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就已经签署了一个三方合作协议,3所学校将在师生交流、联合科研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并很快提出了14项合作项目,经过协商,三方已经正式同意联合开展“绵羊非季节性产羔特性的基因标记研究”项目。在这中间,朱昌平起到了很重要的联系和推动作用。而他此次来北京的目的便是参加这一项目的签署工作。

  “其实项目课题只是一个桥梁,最终目的是能够培训出很好的人才。”朱昌平说。事实上,他们在石河子大学首先做的就是要教授英文课,让学生通过雅思考试。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123-4567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