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
黄石日报讯(记者田城通讯员占鑫姜孝康)阳新县白沙镇石清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正在用绿水青山打造出一座座金山银山,该村不仅让荒山披上“绿装”,还流转土地种植草坪,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这或许能为黄石市其他乡村的发展提供借鉴的样本。
石清村,是白沙镇几个偏远山村之一,山脉环绕,将3200余名村民分割成14个村民小组。
因为交通不便,过去的石清村穷得叮当响。为谋生计,村民背井离乡,靠一根“风钻”讨生活。多年下来,石清村的隧道风钻工,居然成了村里重要的劳务输出工种,如今有上百位专业风钻工一年四季奋战在全国各地工地。
村里资源倒是有,金铜铁钨,储量也不大。关键是,开山挖矿理念,与村里的发展思路是相违背的。
“破坏环境,打破子孙后代饭碗的事绝不能干。”村支书阮士勇信念笃定,他一次次拒绝了矿老板开办选矿厂的要求。
65岁的老党员赵才进说,过去30年,村民们挖荒山,种杉树,用这种经济林将一座座山头披上绿装。因为是经济用林,杉树产生的效益不仅补贴了村民口袋,也让集体事业的发展有了基础。
因为有植绿的传统,村里发展油茶和果树也深得村民支持。这几年,借着国家精准扶贫春风,在村“两委”引领下,一批村民发力种植新品种的经济林,收益渠道多元化了,美丽宜居富裕的农村生活可期。
5日,记者走访该村多个自然湾,发现果树和油茶树在山上蔚然成林。1000亩油茶基地、400亩观光花果园、600亩白茶基地、300亩吴茱萸基地……昔日茅草丛生的山梁披上了绿装。
5日上午,石清湾,广阔的水田被改造成平整的旱地,地上绿草如茵,一眼望不到头。
“一根草卖不成钱,成百上千亩,可就是大生意了!”安徽投资客方家英一边指挥村民切割草皮,打捆,一边指着远处另一个湾子说:“看那边,我马上要再发展600亩草坪,目前在石清村先发展到1000亩。”
方家英是生态绿优优草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之一。这些草,学名果岭草,通过人工培育成片,时下售价一平方米6元到6.5元。
对于这个草业公司来说,市场供不应求已经成为常态。“手里先有草才敢出去谈业务,不然没货。”
今年,武汉市正全力备战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将城区绿化率提升到了空前高度。这家扎根在石清村的草皮公司,几乎每天都要向武汉运送2000多平方米的草皮。
这些草皮,“跟割韭菜一样”,割了还会长,一年两季。方家英算了一笔账,除去租金、土地平整、肥料和人工开支,一亩地纯利润可达5000元。
每天,草坪上有三四十位工人在干活,时薪10元钱,用工非常灵活。一年下来,这家公司要发百万元“功夫钱”给村民。
2018年5月,村“两委”引来草皮公司,把田地进行流转,改造成片,全部种草。
“群众工作能不能做通,是检验党员干部和基层堡垒的智慧,也检验着群众的信任度。”阮士勇首先发动党员干部,召开群众大会,听取意见。之后,让党员们挨家挨户做工作。
“一亩地租400元,每5年上涨20%,相当于坐在家里拿钱。再者,地租出去了,完全可以帮忙种草收草,额外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在58个党员、14个贤达理事会的共同努力下,土地顺利流转,挖机轰鸣,很快将地整平连片。
“山上种绿树,地里种绿草,种苎麻。这些年,首先是党组织带头干出成绩,然后把‘绿’字写进了群众的心坎,这种变化是长期的结果。”听说村里要发展杂柑,老党员赵才进带头做事,跟十几个贫困户长期在山上劳动,除草、剪枝、施肥样样抢在前面,劲头顶得上一个大小伙子。
存栏千头山羊养殖场、200万枚鸭蛋合作社;200吨粮油加工厂、230亩苎麻基地……靠山吃山,以山养山,在石清村“两委”引领下,村子大力实施特色经济立村、科技兴农、调整产业结构富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活村的理念,不仅让村庄绿起来,更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