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
“2013年开始,种枣很下本,我几乎没赚钱。转折点在2015年,有一回枣还没熟,就有客商找上门,执意留下5000元订金。从那年开始,俺家枣价格就上去了,往后再没下来过。”
7月中旬,在沾化区黄升镇大新村,秀梅牌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纪秀梅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枝头的青枣,说起近10年前的那次“奇遇”,依旧美滋滋,“没有白下的功夫。”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沾化冬枣,名声在外。不过,随着产量及市场的波动,近些年来价格难免起伏。让枣价“变”中求“稳”,做到产业增效、枣农增收,成了沾化上下的一致目标。近日记者走访沾化区,透视枣农账本中的“升”与“降”。
“20世纪90年代,见周围人种枣挣了钱,我也跟着种了几亩,效益真不错。”古城镇丁家油坊村村民丁自立今年50多岁,是较早的一批枣农。
1984年的一次偶然,沾化一位林业技术员在一户村民家中发现一棵枣树,深秋依然硕果满枝,且果实清脆,甘甜程度远超一般枣树。经过调研及验证,沾化区决定立枣为业并推广种植,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赚得真金白银。“当时收购价在30—60元不等,还不愁卖,那可是90年代啊!”丁自立感叹。
据了解,当时枣农种植以露天种植“沾冬1号”为主,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新品种释放的“红利”比枣农们想象中的短暂些。纪秀梅说,尤其是新生代优质晚熟品种“沾冬2号”问世后,种植“沾冬1号”的枣农,年年被价格“泼一盆冷水。”到了2011年,她每亩地只收入6000多元,是历来最低。
痛则思变,纪秀梅决定改良嫁接“沾冬2号”。“小孩随娘,2号保留着1号的原有优点,且果实更大、果皮更薄、甜度更高。”她说,到了2012年,嫁接的2亩“沾冬2号”卖了7.6万元,属实给了全家人一个惊喜。
“那为什么不早些嫁接2号,或者多种些2号呢?”记者问。纪秀梅的答案,也是当时很多枣农的顾虑:“新品种娇贵,怕涝怕旱,尤其是怕热怕冷,不是随随便便能管理好的。”
不过,尝到“甜头”的枣农们有信心——彼时,县域及镇域内组织专家指导的力度越来越大,细算一笔账后,纪秀梅决定建棚扩大“沾冬2号”栽植规模,“这也意味着,在投入层面不能吝惜。”
粘虫板、杀虫灯、诱虫罐、滴灌管道、无纺布袋……进了纪秀梅家的钢架大棚,如同进了“大观园”。2013年起,她不断尝试新技术,一心管理好新品种。
“大水漫灌容易闷树根,用滴灌带解决,还能省水;诱虫罐用来防治枣蝇蚊和红蜘蛛,减少用药次数;树下养高羊茅可以涵养水土,还能起到降温作用,应对夏季高温……”纪秀梅如数家珍,“枣园还采取开沟施肥措施,加大土壤有机肥及菌肥的投入,冬枣质量有保障。”
当记者问到投入产出比,她说,这些投入在短短几年内起到了近乎立竿见影的成效。“2015年地头价达到每斤20元,比上年高出一倍。行情好的时候,收购价超过40元,朋友客商口口相传。”这位言行举止里满是自信的妇女,2023年摘得了沾化“枣王”桂冠。
得益于政府补贴,另一位“老把式”丁自立也在2018年建立起了共占地120多亩的钢架春棚,通过精细化管理,使“沾冬2号”枣树提前发芽、结果、上市。
据了解,近年来,沾化区以“双增双提”为抓手,全面推进冬枣示范园区建设、品种改良、设施栽培、新技术集成应用等各项重点工作,推动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座座冬枣大棚,正成为枣农增收的新引擎。沾化区引进全国知名专家团队,建设冬枣暖棚、棉被延熟棚、钢架春棚、普通防雨棚、智能阳光温室5种冬枣大棚。现在,通过示范推广设施栽培技术,可实现由10月上旬集中采摘上市,向6月份至11月份亚周年供应转变。
“种枣这么多年,习惯了每年出去学习,看别的地区有什么先进技术。”丁自立谈到。
科技发展,正在不断助力冬枣产业转型升级。像丁自立、纪秀梅等以冬枣种植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经营规模大,眼界相对开阔,但对于传统小农户来说,如何加速拥抱“新质生产力”,资金资源都是门槛。
“自从成立了启航冬枣专业合作社,村民现场参与专家培训的机会明显增加了。”黄升镇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李风昌说。为持续推动镇域沾化冬枣产业向种植规模化、品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黄升镇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成立冬枣合作社48家。
集约经营的模式,让农资等经营成本有所下降,杨家村冬枣种植节本30%以上。李风昌认为,更显著的一笔“账”是,无力种枣的老龄村民拿到土地流转费用,而有心种枣的村民打开了培训学习的示范窗口,他们的种植观念正发生巨大革新。最近得益于专家培训,一种树下种植三叶草的绿色防控技术正被村民们饶有兴致地摸索着。
目前,全村种植冬枣的800多亩地块中,现代化大棚已超600亩。数据显示,建上冬枣大棚后,与露天种植的沾冬2号相比,每亩增收1.5-2万元 ,与露天种植的沾冬1号相比,每亩增收8000元以上。
集约化经营,也为先进技术的落地转化提供了条件。丁自立带记者走进丁家油坊村“沾冬2号”示范园,只见气象环境监测系统中,光照、地温、地湿等数据一目了然,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冬枣高效栽培模式在此落地转化。
这片示范园,离丁自立的枣园只有几分钟距离。看着园中“科技傍身”的冬枣,这位“老把式”更感产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