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123-4567

公司新闻

向“绿”而行美丽安徽绘新篇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8-18     浏览次数:     

  今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近年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聚焦“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大力实施生态强省战略和绿色发展行动,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3年,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2.9%;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突破90%;森林覆盖率达30.22%,贡献了占长三角森林面积三分之一的“安徽绿”;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十年禁渔效果彰显,“水中国宝”长江江豚逐嬉皖江;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九成。如今,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正在江淮大地展现。

  每天傍晚,铜陵市铜官区春江花月小区居民李萍都会到小区附近的黑砂河生态公园休闲散步。谈起黑砂河的环境变化,李萍高兴地向记者说:“很难想象现在黑砂河治理得如此好!数年前这里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环境十分恶劣,在家经常能闻到刺鼻的气味,现在完全闻不到了!”

  为解决黑砂河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2015年起,铜陵市大力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并相继出台《黑砂河长治久清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对河流周边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不符合要求的沿河工厂及时关停。同时建立超磁站和降氨氮站,有效治理黑砂河暗渠末端水质。

  拉高环境“颜值”,源头治污为要。近年来,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集中攻克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还老百姓蓝天白云、水清岸绿。

  在污染防治攻坚方面,我省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持续开展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同时,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振兴。2023年,全省整治农村黑臭水体117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1.8%,提前2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油烟、噪声污染等群众“家门口”“窗边事”是生态环境领域群众诉求焦点。近年来,我省构建环保惠民长效机制,持续开展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整治。据统计,2023年全省油烟、噪声投诉办理满意率99.66%,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连续4年达九成以上。

  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4.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1/3,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2.9%;重污染天数由2017年的133天下降至54天,降幅59.4%。长江干流安徽段、淮河干流、新安江干流总体水质均为优。全省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6%,超过国家下达目标5个百分点。

  盛夏时节,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镇的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这里景色宜人,空气清新,我和家人经常来这里散步游玩。”75岁的居民刘大爷说。

  这处风景优美的地质公园,曾是因长期开采而导致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为让这座废弃矿山“披上绿衣”,2020年,马鞍山市对该镇废弃矿山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通过“矿山治理+特种经济林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治理模式,将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深度融合,精准推进生态修复。

  经过数年治理,向山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拔-212米的凹山坑已被改造为巨大的“人工湖”,园内种植草皮2万多平方米、各种乔木50余种1100多棵,如今的凹山地质文化公园成为市民观光休闲、拓展研学的好去处。

  开展生态修复,筑牢生态屏障,功在青山绿水,事关民生福祉。近年来,我省全面启动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同时,我省统筹推进皖南、皖西两大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四廊两屏”重点工程建设,造林绿化年度任务超额完成。其中,2023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28万多亩、封山育林179万亩、退化林修复73万亩,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超过1260万亩。

  林长制改革是安徽在生态建设领域的一项改革创举。为持续做好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我省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目前,全省共有5.2万名林长守护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

  近日,在位于淮南市潘集区的国家级大宗煤电固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基地,记者看到,这里采煤留下的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正重新回炉冶炼。经过多道工序,不仅将这些固体废弃物制作成价格不菲的高强陶粒和新型硬化、填充材料,还可以提取金、银等金属元素,实现固废资源的二次利用。

  “目前企业消耗煤矸石年设计产能是300万吨,一期建设处理能力已经达到120万吨,煤矸石转化成陶粒之后价格可提升10倍至15倍,真正实现了高附加值利用和低碳利用。”项目投资方、安徽东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保川说。

  近年来,淮南市正以加快建设国家大宗煤电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园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传统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对于每年新增的2000余万吨煤矸石、粉煤灰等煤系固废物,该市积极推进产业化利用,研发出的煤矸石轻质陶粒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随着“双碳”目标在安徽不断深入,安徽正通过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节能降碳能效提升等“碳达峰十二大行动”,瞄准光伏发电、新型储能等绿色产业新赛道,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加快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助力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数据显示,过去10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近30%,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截至今年5月,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236万千瓦,占全社会发电装机的比重提升至46.1%。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科技和产业支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我省大力培育壮大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当前,我省形成了光伏、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集群,已累计组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省级创新平台172家。

  其中,2023年,全省落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1350个,总投资额1.19万亿元,产业投资规模连续两年位列十大新兴产业之首,产业发展呈现出量质齐升、活力增强的态势。(记者 罗晓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123-4567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