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
黄眼草科(学名:Xyridaceae)包括5属约270种,分布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只有1属6种。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入鸭跖草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将其分为两科—黄眼草科和阿波波达草科,将生长在南美洲的阿波波达草属植物单独列为一个科,没有放入任何一目中,黄眼草科放到禾本目中。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将这两个科仍然合并为一个科。
多年生稀为一年生草本;根状茎短而粗壮,通常呈球茎状,很少具长而平展和匍匐的根状茎(如Achlyphila 属)。叶常丛生于基部,二列或少数作螺旋状排列;叶片扁平,套折成剑形或丝状,稀近圆柱形或稍扁,基部鞘状,无舌片或在黄眼草属叶鞘上端有时具1膜状舌片。气孔为平列型,不凹陷。花序为单一、伸长或呈球形的头状花序或穗状花序,生于一直立而坚挺的花葶上;苞片覆瓦状排列,颖状,坚硬,褐黄色至黑褐色,有光泽,边缘干膜质,顶端圆形,微凹或尖锐,内含1朵花;在Achlyphila属,每1总苞片内有2朵花,每朵花位于1枚微小的苞腋中,而顶部花群由3花组成,排成聚伞状;花无小苞片,无梗或具不明显花梗,辐射对称或有时两侧对称,三基数;萼片(外轮花被片)通常离生;在Achlyphila, Abolboda和Orectanthe三属萼片几乎相等,但后两属的中萼片可能缺或是早落;花瓣(内轮花被片)较大,两侧对称(Orectanthe属)和辐射对称,檐部裂片卵形或狭椭圆形,有长爪,等长或几乎相等,通常黄色,稀白色或蓝色,分离或联合成筒(在黄眼草属实际上分离,但由于与其互生的退化雄蕊连在一起);雄蕊3枚,与花瓣对生;花丝短;花药两室,外向或内向,纵裂;花粉粒变化较大:黄眼草属为平滑具单沟、双沟,有时不整齐;Achlyphila属为平滑和无萌发孔;Abolboda和Orectanthe属有细刺和无萌发孔;退化雄蕊仅存于黄眼草属,单一或二裂,稀四裂;雌蕊由3心皮组成;子房上位,1室或3室或为不完全3室,侧膜胎座、基生胎座、中轴胎座或特立中央胎座;花柱顶端3裂(Achlyphila属花柱单一),在Abolboda和Orectanthe 属的花柱有2或3个大型附属物;胚珠为倒生至近弯生或直生胚珠(黄眼草属);核型胚乳(黄眼草属),蒴果小形,室背开裂,往往为宿存的花被所包。种子卵球形,椭圆形或球形,具纵脊,有时两端有小尖头,胚乳丰富,富含糊粉粒和复合淀粉粒,有时也具油脂;胚小,透镜状,少分化。染色体:本科植物染色体数目已知的仅有黄眼草属,其数目似乎与地理区域相关连。x=9(北美种);x=13(澳大利亚种);x=17(亚洲至非洲种)。
本科5属,约27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以美洲为最多。常生长在沼泽或湿润地方。其中黄眼草属种类最多,大部分产于南、北美洲,少数见于澳大利亚、亚洲和非洲。其余3属(Abolboda、Orectanthe和Achlyphila)产南美洲。我国有1属,6种。
黄眼草属(学名:Xyris)是黄眼草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25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7种,产西南部至东部,南部尤盛。
喜生于地上,簇生或散生,有基生、线状的叶和一黄色的头状花序生于花茎之顶;花两性,稍左右对称,小,为一黄褐色、革质的苞片所覆盖;苞片紧密地覆瓦状排列;萼片3,大小不等,抱持着花瓣柄,侧面2枚较小,颖状,背面一枚较阔,帽状;花瓣3,具柄;雄蕊3,与花冠裂片对生,有时有3枚互生的退化雄蕊;子房上位,1室或不完全的3室,有3个侧膜胎座,花柱基部无附属物,胚珠多数;花柱3裂;果为一蒴果;种子小,多数,线)黄眼草
黄眼草(学名:Xyris indica),为黄眼草科黄眼草属下的一个植物种。种名indica意为印度的。
生于250-600米的湿草地、田边或山谷、平地。产我国南部。斯里兰卡、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至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葱草(学名:Xyris pauciflora)为黄眼草科黄眼草属下的一个种。
分布于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澳大利亚;在中国分布于福建(连城)、广东(深圳、台山、湛江、肇庆)、海南(定安、澄迈、白沙、昌江)、四川(布拖)、云南(景洪)、江西、广西和台湾。生于海拔350-900米的山谷、原野、沼泽湿地及稻田中。喜阳光充足,对底质适应性较强,高温湿润环境生长较好。
葱草可栽于盆中观赏,亦可置于水榭旁与其他花卉组成景观。全株可供观赏,尤其是花果期,苞片有光泽,花黄色,观赏效果更佳。头状花序可用于微型插花及制作干花等。性味归经辛,温,功效主治杀虫、止痒、解毒。全草适用于湿疹、湿疮、疥癣。煎服,外用适量,捣敷。
葱草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