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123-4567

行业知识

爸妈上班谁接娃放学?成都这个社区派出“共享妈妈”!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6-22     浏览次数:     

  从成都青羊区蔡桥街道同瑞社区服务中心,到成都市草堂小学(子美分校)的校门口,步行约需要10分钟,拐过3个红绿灯路口。

  11月27日下午5点,距离放学还有20分钟,敬小梅和谢敬霞已经从社区服务中心出发,穿上“共享妈妈”志愿服务队的马甲,拿上排队牵引绳。这一天,除了自己的孩子外,她们还是另外5个报名托管服务孩子的“共享妈妈”。

  她们在校门口接上孩子,安全地穿过马路,在社区服务中心照顾他们吃上热腾腾的晚饭,交由托管辅导老师辅导作业或者拓展活动,晚上8点,孩子们再陆续被下班的双职工父母接回家。

  人到齐了。11月27日下午5点40分左右,敬小梅和谢敬霞分别从成都草堂小学(子美分校)一二年级、三四年级的放学队伍里,接上了当天报名社区托管服务的5个孩子。“大家拉好(排队牵引绳),注意安全。”临出发前,敬小梅要拍一张“合照”发到微信群里,方便各位家长确认,自家的孩子已经被顺利接到。

  但低学龄的孩子“配合度”可没有那么高,尤其是面对已经十分熟悉的“共享妈妈”和其他小伙伴,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凑着头说话。有性子急的孩子匆匆就想往前奔,加上身处来来往往的接孩子“大军”中,敬小梅一边抓紧了排队绳,努力维持好队形。

  左转、右转,再左转,短短10多分钟路程,敬小梅和谢敬霞在队伍的一头一尾,要仔细注意着往来车辆,招呼孩子别脱离队伍。走得慢的孩子,再牵一把。虽然是初冬,气温有些偏高,要费力把六七个孩子归拢,还是会微微冒汗。

  同瑞社区的“共享妈妈”项目,是从去年9月正式开始试落地的。成都市青羊区同瑞社会服务中心机构负责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实际上,两年前,社区就在筹备相关的儿童服务项目。

  在同瑞社区,5岁到15岁的学龄儿童有1400多名,其中不乏大量的双职工家庭。小学放学时间一般在5点20分左右,这个时间点,家长通常还在上班。

  “这部分孩子的晚托管需求比较大,社区也一直很重视这块的儿童服务。从去年9月开始,社区托管中心开始提供晚上的公益性托管服务。”说,正好申请的社发资金到位,“共享妈妈”的项目也就落了地。

  何为“共享妈妈”?说,简单地理解,就是鼓励有时间、有爱心的妈妈,在接自己的孩子放学时,“顺便”把别人家的孩子接到社区托管中心,照顾他们吃完晚饭。托管中心的辅导老师带着孩子们完成课余作业,做科学实验、手工课等拓展活动,而“共享妈妈”们打扫好卫生,就算完成了任务。

  “共享妈妈”从哪里来?主要来自社区平时开展各个儿童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家长志愿者。表示,时间充裕灵活,自家孩子在6到12岁,也就读于辖区内两所小学,是“共享妈妈”的“硬条件”。“本身就要接孩子放学的妈妈,‘顺便’接其他的孩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说,另外,爱心、耐心、责任心,也是“共享妈妈”需要具备的。

  现在,同瑞社区一共有5名固定的“共享妈妈”,每周一到周五,她们要负责,从社区辖区内的泡桐树小学(桐欣校区)、草堂小学(子美分校)接回晚托的孩子。“通常是1:5的比例,但是为了保证安全,哪怕今天只有一两个孩子需要接,也都是两个‘共享妈妈’一起。”说,平均每天有15到18个托管的孩子,目前还在增加。

  敬小梅是一名全职妈妈,今年,两个儿子分别在草堂小学(子美校区)读六年级和二年级。去年,小儿子在社区上幼小衔接班时,经常参与志愿活动的敬小梅得知“共享妈妈”项目,主动报了名。“我说我没啥文艺特长,但接孩子放学没问题。”敬小梅说,本身自己接孩子也会路过社区服务中心。

  “共享妈妈”谢敬霞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公益性岗位上负责保洁,工作时间灵活。“本来岗位要求是下午5点之后来打扫,考虑到(托管的)小朋友要活动,我都是5点之前把活动区域打扫了,到放学的时间把孩子接回来,带他们吃完饭,我再打扫其他办公区域。”谢敬霞说。

  家长会提前一周,确定报名本周需要托管的时间,辅导老师根据报名信息,确定每天哪些孩子需要“共享妈妈”接回,并在群里公布,“共享妈妈”接上孩子后,也会及时在群里发照片告知家长。

  但也有“突发”状况。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今年上半年的一天,下大雨,敬小梅和谢敬霞已经接上孩子往回走,突然一个妈妈在群里说“我家孩子还没接”。原来,这位妈妈临时加班,没来得及报名,一直忙到“共享妈妈”已经发过确认照片,才想起自己的孩子还没人接。

  敬小梅收到消息,把已接的孩子们往社区一放,赶紧转身奔回学校。还好,在校门口顺利接到了差点儿“落单”的孩子。

  另外,也有“乌龙”。有时候,原本妈妈已经报了托管,但爸爸临时下班早,主动把孩子接走了,又没有及时沟通,“我们的‘共享妈妈’就必须打电话确认好孩子真的是被自己家长接走了,才能放心。”说。

  接了一年多“别人家”的孩子,敬小梅也深有感触。“一开始挺憧憬的,现在发现,如果没有点爱心,确实也坚持不下来,责任感越来越重。”就连自己家孩子放学路上也是蹦蹦跳跳、难以掌控的,何况一次性接上五六个。“尤其小男孩,调皮些,跟他们拉近关系,我就会给他们说,如果今天路上乖一点,下次就给他们带点零食。”敬小梅说,如何考虑别人家孩子的安全问题,那就是把他们当成自己家的孩子、当成自家亲戚的孩子就对了。

  小朋友也常常给“共享妈妈”们带来感动,“熟悉了,会拉着你说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他们做了什么。”敬小梅说,有一次,一个小朋友估计有些饿了,走到半路说要买零食,结果他给当天同路的所有小朋友都分享了零食,“感觉他们一起放学,也熟悉了,也很亲切。”

  如何让“共享妈妈”项目得以合理科学地延续?肯定不能只靠单方面的爱心志愿服务。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除了一定的经济补贴,更重要的是,“共享妈妈”们能在项目中得以“赋能”。

  “虽然放学这段路不长,但总是需要跟孩子们有互动交流。”说,社区提供的亲子教育、家庭教育的课程,也能让“共享妈妈”们在自己的亲子关系教育上获益。同时,为了鼓励“共享妈妈”的付出,他们的孩子在社区开展的普惠型公益活动中也有优先报名的资格。

  更具有积极意义的是,往往“共享妈妈”的孩子,更愿意参与社区儿童友好项目,得到锻炼。“比如敬小梅的大儿子,就是我们社区儿童议事会的副会长,在参与过程中非常有收获,去年也评上了青羊区的优秀儿童议事会成员。”

  那么,在这一批“共享妈妈”的孩子小学毕业后,不再具有接送孩子的便利性,项目该如何继续推进?说,对于接续问题,已经在同步筹划,在社区内孩子即将上小学的部分妈妈中“培育”了“新人”。

  “有孩子还在幼儿园的妈妈表示现在也可以参与,但是考虑到便利性和持续性,我们还是更希望等到她的孩子上小学了,再加入进来,这种体验感是不一样的。”说,值得高兴的是,“共享妈妈”的项目,也顺利“复制”到了毗邻的同欣社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123-4567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