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知识
修复提升后的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南四湖流域丰沛运河生态景观。沛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马平川的苏北平原上,江河总是因势利导、汇聚成泽,成就一个个水灵灵、充盈盈的丰沛之城。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紧靠南四湖之首的微山湖,古称“沛泽”。从岁月的尘烟中走来,带着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重大历史使命,近年来,沛县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微山湖地区新质生产力高地,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全县经济社会保持高质量发展。
大运河“纵贯南北、奔流不息”,微山湖“烟波浩渺、水光潋滟”……如今的沛县湿地公园芦苇摇曳、湖泽澄碧,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沛县毗邻南四湖和京杭大运河,位于“南水北调工程”“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叠加的节点位置,丰沛运河流经沛县主城区。比起如今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象,丰沛运河前些年饱受环境污染的困扰,农业及生活产生的大量污水、垃圾直排,导致水质下降,河内鱼虾几乎绝迹。
为守护一湖碧水,近年来,沛县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南四湖水环境问题整治目标,以工程为抓手,全方位、全流域推进源头治理和河湖整治,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对已排查17条河流的818个排污口实施规范化整治;在沛县骨干河流及其主要支流增设1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一并搭建水质监测和监控平台,实行非现场监管,全面提升污染防控和预警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沛县通过实施城乡污水建设、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治理、河湖生态修复和协同合力治污等具体“治水”举措,2024年1—6月,沛县10条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Ⅲ类。目前,沛县区域内已监测到鸟类69种,其中包括白眼潜鸭、震旦鸦雀、黑翅鸢等珍稀动物“重现江湖”,鸟儿们用翅膀为沛县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投票”。
“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中国好人”王大亮也是沛县河湖生态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在运河沛县湖西段大堤东侧的一处防护林里,一大一小两处用集装箱改成的住房,就是王大亮一家三代人的栖身之所。每天清晨,乘着小船在河面义务巡河,打捞树叶、垃圾、水草等漂浮物,平均每天打捞的垃圾杂物上百公斤,这就是巡河员王大亮守护京杭大运河的日常。这种看似既简单又枯燥的工作,王大亮已经干了15年。
“打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到运河边以拾柴、捕鱼为生,看到河边有垃圾、水面上有漂浮物,父亲就带着我清理。在父亲的影响下,保护运河环境成了我们全家人的自觉行为和生活习惯。”王大亮回忆说,2009年父亲离世后,我辞掉了运河边装卸沙土的工作,带着儿子全职义务巡河,守护清水门前过。
为了把公益事业做大,几年前,王大亮又组建了沛县极速应急救援队,他把自己平日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购买了设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救援队伍中。守护大运河碧波长流,面前是河湖清澈,背后是万家灯火,现在的王大亮,怀揣着一大一小两件“心事”:心中小事是攒够钱买台无人机,可以扩大巡河范围、提高巡河效率;心里大事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保护京杭大运河,让京杭大运河的环境更好。
生态优先的理念一旦扎下了根,绿色便会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结出实实在在的成果。近年来,沛县积极探索创新转型升级新路径,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而行、向绿而进。
沛县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因煤而兴,却也留下了巨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在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中,沛县积极开发利用采煤塌陷地,做大做强光伏产业,形成了一条从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生产到光伏电站建设的光伏产业链。
走进沛县杨屯镇的上海大屯能源光伏发电项目基地,5847亩采煤塌陷地如今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光伏支架和发电板,借光聚能。杨屯镇采用渔光互补模式,基地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下方水域进行水产养殖,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周边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
日前,沛县县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微山湖地区新智生产力高地,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能源、新型铝材两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煤焦电、冶金铸造、纺纱纺织三大优势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氢能、生物合成等未来产业,着力打造具有沛县特色的“2+3”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今年沛县新上的112个项目中,新能源项目19个,上半年全县新能源、新型铝材产值累计达66.7亿元。目前,全县新能源装机总量达10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14亿千瓦时,其中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95万千瓦,年发电能力约12亿千瓦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传统产业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为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沛县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推动生产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纺织业是沛县的传统支柱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然而,面对全球纺织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沛县纺纱纺织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沛县持续推动纺纱纺织产业升级,一方面,积极引进上下游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依托其纺纱纺织产业的基础优势,沛县重点打造了沛县淮海绿色纺织产业园等高端纺织特色园区。这些园区集化学纤维、纺纱、织造、印染、服饰、贸易等环节于一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纺织服饰产业集群。
汉顺公园所处位置曾经是一座生活垃圾填埋场,经过两年的生态治理,这里已成为沛县的“城市绿肺”。说起以前的沛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村民最有发言权:“以前每到夏天,填埋场周围恶臭四溢、脏水横流、蚊蝇肆虐,路过垃圾场得捂住鼻子,在家的时候天气再热也不敢开窗。改造后,环境好多了,处处鸟语花香。”
沛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始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98.25亩。近年来,随着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改变,城市告别了填埋场,但这里留下了一座巨型的“垃圾山”,填埋垃圾达120万立方米,存在渗滤液和异味外溢问题,给周边群众正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2022年,沛县开展了填埋场生态修复工作。
水上森林、阳光跑道、风筝草坪……现在的汉顺公园,生态休闲功能逐渐完善,规划建设了公共活动区、水景观赏区、社区花园区、文化游憩区、自然游憩区和雨水花园区。景色如画的汉顺公园,地下更藏着看不见的高新科技。
为解决市民最为担心的渗漏问题,在地下水下游方向,填埋场东侧和南侧,设置了深度达13米的“一柔一刚”防渗墙进行垂直阻隔。刚性防渗墙的材料是混凝土,柔性防渗墙是施工方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取得技术专利的一种土工膜,防渗性能提升了100倍以上,两者组合,彻底解决了渗滤液外漏的安全风险,该项技术也获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将生态修复与景观结合,打造环保科普、游憩健身、景观艺术为一体的生态型公园,不但成了沛县新的景观高地,也真正实现了宝贵土地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汉顺公园项目负责人、兴田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巩如伟表示,沛县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华丽转身,让这座城市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空气更洁净,探索了生态修复治理的新方式,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作为,演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实践。
如今在沛县,居民推窗见园、出门进园,街头绿地景观、“乐享园林”、口袋公园、绿道系统可谓是“大小互补、均衡分布、功能齐全、各具特色”。近日,323处江苏省第二批开放共享绿地清单“上新”,沛县徐沛运河公园、颐园、大风歌广场、韩信游园和汉源大道5处开放共享城市绿地上榜。
沛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强力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市民走出家门300米就能见绿、500米即能见园,在亲近自然中尽享“10分钟绿地圈”建设带来的“生态福利”。
开放共享不是“打开大门”那么简单,从满足市民游人新需求、新期待出发,沛县在公园绿地中植入“歌风书房”“沛小筑”等,提升地域文化、运动健身、社会交往、阅读科普等公共服务功能,形成区域特色品牌,不断促进公园绿地与城市生活的有机融合。(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
近年来,沛县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微山湖地区新质生产力高地,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全县经济社会保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