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123-4567

客户案例

热线电话:400-123-4567

电子邮箱:admin@youweb.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户案例

谷歌和微软们结盟结果就是为了种个树?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6-19     浏览次数:     

  点进新闻链接一看,才发现这几个互联网大佬结盟,目标敌人压根不是什么公司,而是想要

  2000 万吨的碳排是个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全州到 2030 年的除碳目标,这数目确实不少了。

  毕竟现在国际上碳积分交易已经挺流行的了,比如特斯拉在去年光靠卖碳积分都赚了将近 18 亿美元了。

  这 2000 万吨碳排,几个大厂压根不直接动手,人家有各种各样的条件,如果各路英雄好汉满足了就可以去申请,联盟就花钱买你的减碳数据。

  这里面标准也是洋洋洒洒一箩筐,最基本的就是得满足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Nature-based solutions ),才被考虑在内。

  其实这是众多环保措施中的一类,它的定义是: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的和经改变的生态系统的行动,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效益。。。

  换个简单点的说法就是,按照或者效仿地球本来就有的方式,去遏制二氧化碳排放、重新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等,以实现生态恢复。

  比如种树、培育蓝藻、恢复红树林,把碳重新补回大自然,就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但与想象里外界一致好评的情况不同,这次大厂联盟虽然看起来造福子孙,结果被外界一堆人疯狂质疑。

  有人说大厂之前就联合除碳过,压根就搞不定;也有人说种树这事儿谁来都没用,根本就不靠谱。

  例如在 2022 年的时候, Strip 、甲骨文、 Meta 们就发布过类似的除碳计划,当时大家的想法是利用先进技术( 例如直接碳捕集 )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这批公司当时大笔一挥,签了超过 51 万吨的额度,可结果到了今年才搞定了 1700 吨。

  大家都知道,在自然界里最常见的固碳方式,就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掉大气中的碳,长成一棵棵树。

  去年《 科学 》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调查了 6 个国家的 26 个碳中和项目,结果发现这些项目里,几乎没人能够阻止大家砍树。

  而另一批人调查后发现,类似恢复雨林生态来实现了固碳除碳,9 成以上都是扯淡,几乎都只是表面文章。

  大家看一些新闻报道里,经常能在看到 “ 这次的减排项目相当于种了多少棵树 ” 的说法。

  国际上一般把树木的固碳量和生物量,进行直接挂钩,有了这部分生物量,就可以得出一棵树的固碳量了。

  而一棵树的生物量,又分成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地上包括土壤线以上可见的树干、树枝、叶子等等;地下则基本由根组成。

  可是,树干树枝树根这些东西,会随着树的一生各种波动的,比如随着树龄增加而增多,但又会随着树的死亡迅速归零。

  所以,你很难有一棵标准树,来适用所有树木的固碳数据,也就是没有统一标准。

  那大家在整理数据、做宣传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一个比较有利的标准,让自己的数据好看怎么来了。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很多宣传效果与实际意义不符的情况,也就让大家开始不相信植树造林 = 环保了。

  而除了标准不统一以外,还有个大问题就是,很多时候,种树根本没有想的那么轻松。

  反正想要真正植树造林,一定要全盘考虑,不然最后不仅没保护环境,甚至还会进一步破坏环境。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谷歌、 Meta 和微软们站出来说要结盟植树造林,就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钞能力,把种树这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给标准化起来。

  你看他们已经发布的计划书,项目其实也还是老几样,比如最初的目标是植树造林以及恢复红树林。

  比如需要明确控制逆转风险还得每年进行监测,得有合适的生物生态存在,拥有高比例的本地非入侵物种等等一堆要求。。。

  但江江觉得吧,有没有可能,这个世界上,已经有比较成功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呢?

  咱们可是在去年,就出台了《 中国 NbS 典型案例 》英文版,详细给出了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的十个优秀应用案例。

  不然,这些天天换着法出新标准,结果树又种不好,很难让大家相信这不是画饼哦。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123-4567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