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123-4567

客户案例

热线电话:400-123-4567

电子邮箱:admin@youweb.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户案例

科技之光照亮雪域高原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6-19     浏览次数:     

  中国科学院自开展青藏高原综合考察以来,针对西藏特点开展了多领域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合作,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2003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在访问西藏期间,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确定了中国科学院“知识、人才、科技”工作方针,设立了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合作资金,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合作规模逐步扩大,院区合作进入了新阶段。成都分院作为院区科技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至2007年底,院属成都、北京、上海、广州、西宁、兰州、昆明、合肥等地30余个研究所在西藏开展科技合作项目167项,其中2004年~2007年科学院出资800万元,支持“科技工程”项目28项。科学院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派出近40名中青年科学家、管理骨干组成科技副职团队,为促进双方的合作作出了较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的院区合作从国家战略和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重点从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藏药现代化、生态环境、特色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科学规划、人才培养和旅游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启动的《西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和《“十一五”时期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被列为首批院区合作的重点项目,是国内首部省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十一五”时期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6年7月26日以藏政发[2006]39号文件的形式批转。该所还先后为西藏完成《西藏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西藏自治区扶贫开发规划》、《阿里地区农业发展综合规划》、《西藏自治区“四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科技规划》、《昌都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昌都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昌都地区农业综合发展规划》、《西藏自治区高新技术发展规划》、《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发展规划》等工作。

  成都山地所就西藏“三农”问题开展了农民现状及增收途径调研工作,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承担林芝、山南、那曲地区的村乡县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和西藏整个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发达县超小康,中等县达小康,贫困县紧跟上”的发展思路,实行以分类分批实施,全面推进,滚动发展的小康建设发展模式;在编制西藏9个县中的12个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任务中,对林芝5个县进行“小康示范县”的建设规划;通过大量走访研究,提出了促进农牧民收入的产业发展方向及增收途径,有关数据和报告填补了西藏牧民收入变化动态监测的空白。

  成都山地所承担的“藏南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国家专项,总经费达3150万元;承担的该地区“十五”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的编制任务,是西藏“十五”计划纲要专项规划之一;在“左贡玉曲河综合农业开发区农业环境条件和青稞高产试验研究”课题中,总结得出了一套适于该地区的青稞综合高产技术措施,使最高青稞亩产增产2.6倍,平均亩产增产1.2倍。该所与西藏环保局共同编制的《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全国人大督办的12件重大建议之一,该规划不仅为西藏生态建设提供指南,还将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时,根据西藏自治区的需求,科学院资助西藏自治区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30万元,收集整理并捐赠了30项科技成果资料、3幅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域巨幅卫星遥感地图、2000册《中国国家地理》西藏专辑(我院为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专门制作)。

  中科院电工所的“太阳光伏发电”解决了西藏20多个县城、300多个乡镇的生活用电;商业推广近万套户用光伏电源和几百套户用风力发电机;共建了130多座光伏电站和约5000套户用光伏系统,其中那曲安多县100kWp太阳光伏电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光伏电站;双湖25kWp光伏电站海拔51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光伏电站;那曲安多县纳色乡村用4kWp风/光互补电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风/光互补电站。

  广州能源所在西藏科技厅大楼成功实施与应用了太阳能生活采暖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冬季取暖问题,节省了大量能源;太阳能草坪灯示范推广项目,在布达拉宫广场安装了不同型号的草坪灯,把夜间的布达拉宫广场装扮得绚丽多彩。

  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签署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合作协议,围绕西藏“薪柴替代规划”,集成科学院在太阳能发电(光伏和热发电)、风力发电、风光互补发电、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热泵供暖、太阳能采暖、建筑节能等一批比较成熟的高技术成果,为西藏自治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根据协议,科学院已投入300万元,在西藏4所无电学校建设了光伏发电站,总装机为30千瓦。

  在院地合作局、生物局、成都分院和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共同组织与推动下,西北高原生物所、成都生物所和国科图成都分馆与西藏有关单位合作,提出了“常用重要藏药材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传统藏成药现代化研究及新药开发”、“《晶珠本草》名实图考”、“重点藏药材标准化研究”、“藏医药信息化建设”等5个藏药现代化重大项目。自治区以此为依托,争取到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技支撑计划1757万元的支持;首次争取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藏药与高原生物联合实验室”,自治区每年出资500万元支持藏药现代化发展;“重点藏药材标准化研究”还争取到国家“863”项目300万元的支持。

  成都山地所结合西藏生态环境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先后承担“藏南资源调查”、“西藏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西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日喀则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怒江源生态功能保护区总体规划”、“西藏自治区那曲中部草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退化、沙化草地治理)”、“西藏牧草种质资源收集及品种选育研究”、川藏公路灾害治理、西藏旅游发展规划等项目;根据西藏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特点,明确提出了生态安全战略对策,编写的近40万字综合研究报告和50余幅图件,为西藏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制定了科学规划;对日喀则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年楚河和河中下游地区、雅江中下游等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动态监测,制定了综合治理方案及重点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以解决西藏交通减灾、防灾中的重大难题为目标,以山地灾害防治为切入点,先后承担30余项有关西藏交通山地灾害的国际合作,中科院重大、交通部攻关等科研任务,对该线路各种山地灾害形成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和深入研究,制订的灾害整治对策和线路改建方案,为川藏公路全线治理与改建的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施方案。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高原生态试验站,针对高寒草地退化、生产力下降、鼠虫害严重、毒杂草广布等问题,选择藏北高寒草甸生态安全屏障区,根据各地区实地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毒杂草治理、鼠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并选择藏北高寒草甸生态屏障典型植被区及典型退化区进行示范,建立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模式。

  青藏高原研究所针对西藏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承担了西藏昌都地区荒漠化防治工程,西藏桑日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重点项目实施方案,西藏琼结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等院地合作项目,并与西藏自治区有关方面联合举办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30年”、“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活动。

  成都生物所针对西藏青稞普遍存在易倒伏、抗病抗逆性差、产量低,小麦品质差,当地民众很少食用积压小麦数亿公斤,严重影响西藏农民的收益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等问题,承担的“西藏抗病、优质专用青稞选育及应用”、“分子育种选育西藏糯小麦”,从源头上解决了西藏青稞品质差和产量低的问题,改变了西藏小麦的品质。

  昆明动物所承担的“利用胚胎生物工程技术保护牦牛和野牦牛品种资源,提高西藏牦牛生产性能研究、示范与推广”,填补了牦牛生殖生物学的某些空白,优化了牦牛品种。

  寒旱所承担的“西藏草原毒草狼毒、棘豆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从技术和方法上找到了治理西藏草原毒草危害的症结,为提高牧草产量,增加牧民收入,拉动灭毒草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原生态实验站紧密结合西藏自治区农牧产业的需求,在西藏高原适宜牧草品种筛选、人工草地建设、高产青饲玉米推广、阳光温室蔬菜栽培及农田栽培模式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研究,共争取到国家项目和地方配套6项,总经费488万元。2007年高原生态实验站争取到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合同经费710万元。

  寒旱所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围绕青藏铁路建设的科研项目有50多项。其中“高原冻土隧道冻害预报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的科研成果,为隧道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所牵头的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解决了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路基的稳定性等世界性难题,得到了世界科技界的高度评价。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该所参编国家标准《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324-2001)、企业标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勘察暂行规定》和《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作为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有力地指导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勘测和设计。

  2004年12月29日,中央、国家主席、主席视察中国科学院时,项目主要负责人程国栋院士向作了汇报,对该项目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受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委托,与西藏自治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启动编制《西藏自治区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规划》、《西藏自治区“十一五”信息化建设方案》,受到高度的评价。

  遥感卫星地面站承担的“西藏空间数据库建设及其网络服务系统前期研究”项目,解决了西藏遥感应用研究中心所有存档的卫星数据没有存档目录检索系统,不能提供数据目录的网络远程查询服务的问题,为空间信息进一步推广应用打通了道路。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担的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GIS)与旅游资源普查紧密结合,实现了西藏旅游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对旅游管理模式的现代化、行业竞争规范化等产生了重要作用。

  软件所与西藏大学、自治区藏语委办合作,承担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跨平台藏文办公套件”的技术研发及产品化工作,进一步促进了藏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和应用,推动了藏文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软件所与西藏大学签署协议,共同组建藏文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技大学与武警西藏消防总队合作,以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中消防改造为突破口,开展西藏古建筑火灾安全技术研究与示范,解决了布达拉宫等一批古建筑消防安全的世界性难题,填补了国内在古建筑消防安全领域的空白,为西藏和其他地区的古建筑消防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该项目研究与示范为基础,双方合作的后续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300万元的支持,并在西藏共建了高原火灾实验室。

  人才培养是科学院“科技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分院一方面通过深入开展科研项目,直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一方面通过派出专家和项目牵引,展开技术培训,为地方留下一支带不走、能战斗的科技队伍,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2005年10月,科学院出资20万元,在北京举办了一期西藏科技管理干部项目管理培训班,对30名西藏科技管理干部进行了短期培训。2008年4月,研究生院面向西藏开办“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班”工作启动。研究生院出资100余万元,为期3年,培养西藏35名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院区合作协议签署以来,科学院共接受西藏挂职锻炼和进修学习人员20多名,联合培养西藏博士生3名。

  为进一步促进知识创新工程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加快西藏自治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科学院将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西藏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知识、科技、人才”的方针,将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战略研究、西藏自然博物馆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西藏研究生班等重点领域与西藏自治区开展新一轮科技合作。(成都分院供稿)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123-4567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