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123-4567

客户案例

热线电话:400-123-4567

电子邮箱:admin@youweb.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户案例

作文课的教学反思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07-27     浏览次数: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作文课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是一篇写人的习作,初看题目感觉并不是很难写,因为对学生来说,写人的作文,他们并不陌生,基本上都能抓住写人的要点,如:外貌、动作、心理、神态、性格、品质等。但是要写出出色的好文章,那还是要多动脑筋。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对比法,在黑板上写了两个题目,《我的爸爸》、《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爸爸》,请同学们找出这两个题目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指出了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都是写人,要写出人物的外貌、性格。不同点在于它们写作的着重点不一样:《我的爸爸》要求写出爸爸的性格特点,而这个特点不一定就是爸爸好的方面的品质,比如爱钓鱼、看足球等方面的爱好,甚至可以写爸爸身上存在的缺点。而《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爸爸》就必须写爸爸身上优秀的品质,如乐于助人、勇敢顽强,舍己为人等值得人佩服的精神。这就是这两篇文章的区别之处。学生弄懂了这些,在选材上就不会出错了,而且也抓住了此次习作的重难点。

  汪婧婕 勤学好问 1、上课时,她有一道题没有听懂,下课了,她不去跳绳,到老师办公室去请教,直到弄懂为止。

  许老师 工作认线、许老师家离学校很远,他每天按时到校,带我们进行早自习,从不迟到。

  2、许老师批改作业特别仔细,一丝一毫的错误都不放过,每次改完作业还要把出现错误的作业本一一整理出来,把同学们一个一个叫到办公室订正,直到弄懂做对为止。

  最后,指导学生不管写谁,在写作前都应该收集有关资料,因为事不离人,人不离事。只有通过举例才能体现人物的品质。在写作中还可以让学生仿照所学的课文,注重对所写人物进行动作、神态方面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生动。

  “妈妈生病了,我准备为妈妈煮饭,在烫了几次手之后,饭总算煮好了”,作文课一开始,我就将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是何用意。我说:“今天的作文讲评围绕三个字,场景化。怎样才可以让事物生动形象,而不是干巴巴的呢?下面我就从扩充本句为例,说说如何场景化。

  然后,我让同学们想两分钟,“第一次煮饭(用电饭锅)会遇到什么困难?”两分钟后,同学们纷纷举手,“米缸中可能会窜进蟑螂”、“电饭锅不敢插插头”、“不知道怎么放水,放多少水”,我示意同学们安静:“现在你们是导演,安排戏目叫‘第一次煮饭’,注意安排好各个演员的行为、动作、心理、语言,开始,写作。”

  大家提起笔写了起来,大概有些人想到有趣的细节,边写边笑,十五分钟后,我让他们相互交流。

  第一位学生:我打开米缸,呀,里面有蟑螂,我吓坏了。我问:“你第一眼看上去,根据什么判断它是蟑螂?你吓到了,当时的神情,心理又如何?可以再详一些。有谁能补充得详细一些?”同学们沉默,无人应答,我灵机一动,让同学们演示揭开米缸盖,看到蟑螂的惊吓动作。这一启发,大家纷纷发言:“我揭开米缸盖,发现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在蠕动。我看到了它,觉得挺恶心,用报纸捏住,把它扔到外面去了。但我不敢去捏,和往常一样让妈妈来处理。可一想,我已经长大了,今天妈妈病了,我怎么好意思呢?于是给自己鼓鼓气,心一横,捏住它,闭着眼,扔到外面。

  最后,我加以点评:有人说作文难写,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一点也不难,看我们刚刚将揭开米缸盖这么一点小事,就写得这样栩栩如生,这样写一件事,一个议题,还不愁它详细吗?

  作文课,一向令老师头疼,也令学生厌恶,作文课上最尴尬的场面,莫过于老师慷慨激昂,学生昏昏欲睡。如果作文课上能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将“一言堂”变成“你说,我说,大家说”,既活跃气氛,又增强效果,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作文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训练能力的重要方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给学生创设情境、适时引导,让学生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学生作文基于生活,高质量的作文又服务于生活。然而学生往往对丰富多彩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出的文章难免空泛。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作文教学。

  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写日记和写读书笔记是丰富学生作文内容的有效办法。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生活中周围的事物,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凡是觉得新鲜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物就把它记在日记中;把平时读得课外书、教科书中的好词佳句段落写在读书笔记中。教师定时检查或学生在小组内互评互查、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丰富积累。教师并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总结表彰。

  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学习一篇课文学生首先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要弄清文章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顺序怎样,他为什么要这样写;走进文本,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写作文时教师要从题目入手,在内容上、体裁上多角度的进行指导。如学生在写《难忘的教训》时,我从题目“难忘”二字入手,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难忘”二字,然后让学生从例文中总结写法,从而指导怎样写。如文章的开头有“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引用式”“启发式”……接着把事情经过具体的写清楚。在写结尾时可以“自然结尾”“总结式结尾”“启发式结尾”……学生弄清写法后,就鼓励学生写片断,然后在全班评价交流学生写的片断,或把几个片断连成一篇文章再交流。

  总之,作文教学平时要加强积累,教师要多训练,多角度培养学生多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观察事物。这是我在作文教学生涯中的极大亮点。

  《我的课余生活》是三年级孩子的第一个习作课。作为刚刚正式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我发现有许多孩子已经对于写作文这件事情产生了畏惧、甚至是排斥的心理。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以“我”入手,想一想课余我做了些什么,给我感触最深的又是什么。想一想自己在课外,在节假日,在寒暑假里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做了一些什么事情?这样孩子们就会发现,值得我们写的课余生活是非常多的,只要选择自己喜欢写的就可以了。它可能是游戏娱乐,如跳皮筋、踢毽子、跳绳……也可能是家务劳动,如洗衣服、擦地、收拾屋子……还也可能是个人爱好,如小制作、弹琴唱歌……经过这样的回忆过程,孩子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串串相关的事情来。

  二、按照一定顺序把自己想说的内容较为完整地写下来。确定好自己要写的课余生活,怎样把它写下来呢?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课文,如《金色的草地》一课,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尽情玩耍的情景。接着写了“我”(哥哥)无意中发现了草地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恢复了绿色;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写了自己对草地的感情。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自己的感受”这一顺序来安排材料的。还有《爬天都峰》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

  三、注意用上恰当的词句,反映出课余生活的情趣。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要能让别人从中体会到快乐。如《金色的草地》,因为我和弟弟发现“有趣”的蒲公英的开放使草地变色的秘密,就把蒲公英成了我最喜爱的花的理由交代清楚了。习作时,还可以运用从其它课文学习到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希望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会努力地让学生喜欢表达,喜欢写作,喜欢用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根据本学期县语文教研室的安排,本学期的语文教研活动围绕作文教学展开。10月29日,我在组内上了一节《细节描写》的作文课。之所以安排这个内容,是因为七八年级的写作上以记叙文写作为主,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八年级的学生常常觉得写的文章总是枯燥、肤浅,空洞无物,总是写不长。为了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技巧,就安排了这样一个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知识呈现,主要给学生呈现关于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感悟赏析,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片断,感受这种精彩,制造学生的写作冲动;方法介绍,主要介绍一些写好细节的方法;片段演练,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模仿练习,在模仿实践中形成能力。

  我认为本次教学的一个亮点就是精心设计了一个学案。学案的设计,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减少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能落到实处,学生能利用学案,积累知识,有效的感悟,得到方法的指导,有针对的演练。特别是片段的演练,学生能根据学案的提示,逐步完成,可操作性强,对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很有帮助。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学案的设计不够精炼,内容过多,导致学案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未能全部完成,其中,赏析的片段内容因为文章学生不熟,导致赏析较困难,且因为安排了感情的环节,这一环节显得有点多余。二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调动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得不是很活跃。三是因为在前面的感悟赏析环节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片段演练环节时间有些紧张,学生的能力训练不充分,重点不突出,也导致本堂课的任务没有完成。

  第一节作文课设想得非常美好,希望在月考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作文的问题所在,规范他们的写作习惯以及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因此,我的课件设计了非常多的内容,包括总结他们上一次堂上作文的情况,指出他们作文的问题,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达”“卷面”等方面教会他们怎样写好一篇好的考场作文,以及一些审题训练。在上课过程中我就能体会到课程内容设计过多,有点力不从心,学生虽然很配合,但感觉他们吸收效果不是非常好。

  课后梁老师就立马给我指出上课的问题并且给予我相应的建议。做得好的地方就是展示学生作文的病句,让学生指出问题,这样顺便了在月考前给学生复习了语病的常见类型。上课的问题有:第一,课程内容设计太多,“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达”等板块放在一起讲,刚上初一的学生会吸收不了。“欲速则不达”,“审题”“立意”“结构”等这些大的板块应该各拿一节课来详细讲解,这样学生才会吃得更透。第二,只是展示写得好的片段,没有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学生并不知道一篇好的作文到底是怎样的。梁老师建议我可以读一两篇学生的优秀作文,让学生清楚了解作文该怎么写、懂得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通过这节作文课,我更加懂得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结合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不要过多,不能只是按照自己预设好的上课计划走。要上好一节课,应是从学生的角度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点,并且学以致用。

  从工作到现在,对于作文这一块依然觉得很陌生。作文课好像很轻松: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收交批改。我相信在这样的教学中,如果我是学生的话,会很被动,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因为时间的关系,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较差,这种被动消极的作文课我思考了好久,决定尝试一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向我们同组的张老师取了经。现把初步的思路简单介绍:

  作文课,一反常态,先分析了上次学生作文的得失,由此定出作文的要求及目标。针对上次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交待不清,而提出“合理交代清记叙的要素,交待清楚一件事”的总体要求。

  第三步:本人小声读文,动情优美处,大声的读,后品味反思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议。

  最后,交流心得。每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赏,由作文负责人根据各小组记分,上交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找出优缺点,并概括不足(共性的东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标。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小组批改交流讨论的方法可能会激起同学的兴趣,同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

  我根据名师的经验和专家报告的思想去年在初一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时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较差,这种被动消极的作文课我思考了好久决定尝试一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开学的三周内,先在12班进行了试验,现把初步的思路简单介绍:

  周四的作文课,一反常态,先分析了上次学生作文的得失,由此定出作文的要求及目标。针对上次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交待不清,而提出“合理交代清记叙的要素,交待清楚一件事”的总体要求。

  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拟题并简单说说构思,组长示意,老师计时。静思独立,老师观察各小组的情况。成文后,组长示意可以写读书笔记。统一完成后,合作批改。

  第三步:本人小声读文,动情优美处,大声的读,后品味反思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议。

  最后,交流心得。每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赏,由作文负责人根据各小组记分,上交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找出优缺点,并概括不足,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标。

  经过这样一改动,学生的作文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全部动起来,全身心积极投入,每位同学至少读了三篇同类的作文,又听读了6篇美文,不论从听觉、视觉上都获得很大的收获,相对以往单一,枯燥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

  也有极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各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之间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临近期末的作文题目很宽泛,不限内容、不限题目,只要求真情实感。看似很好写,可对于六年级的他们来说,我知道,他们和我刚接触作文一样,没有目标、有点懵,不知道从何写起。

  于是,告诉他们,联系自己的校内校外生活和身边的点滴小事,进而搜集素材,但不能看作文书,因为这样会限制思路。看着同学们都低下了头,有的已经开始动笔写,还有的仍在凝眉思考。于是,我又提示他们,小学六年,你一定有许多快乐的、伤心的、或者难忘的很多事,那你就从中选取一件或几件写下来;你也一定有许多难忘的人,爸妈、老师、同学,想想你们之间有哪些故事发生。注意修饰语、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说完这些,开始写的同学多了起来。看着大部分同学有点释然了,我巡视了两圈后坐下看起书来。

  半节课过去了,我又巡视了一圈,发现张润龙的目光好不避让,于是发问:“写完了?”“嗯!”淡定加肯定。我有点惊讶,原来他的作文老是大难题呢,这次他居然第一个完成。于是让拿上来我看。他写的是《我家的藏獒》,临让我看还说“这是真的。”因为我每次看他们作文时我都会问一句:“自己写的真人真事,还是以前看过的或背过的?”可以看出,他写的很用心,记叙了和藏獒有关的两件事,篇幅比较长,行文也流畅,只是比较平实,缺乏一些表达技巧的运用,叙述也多是第三人称。跟他说过后,他回位修改去了。张素、周赛瑶、张世梁的也相继写完。张素写的是他家的小狗,内容很空洞,字数也不足,于是我问是否为真事,他说很早以前背的。再看周赛瑶的《我们这一班》,记叙的是班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写得生动充实,形象逼真。张世梁写的是一次去河里捉鱼的情景。于是,我给他们读了这几篇,并对比后总结:“其实,好作文呢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存在于我们的眼睛,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你一定会有东西可写并且写得很好。…… ”

  一节课过去,除4、5个学生没写好外,其余都完成了。并且大都写的身边人、身边事。张宇阳写的是前两天参加二七区多彩校园吉尼斯活动得到的启示,张蔓写的是《青瓜的自述》,周煦峰写的《童年的色彩,我们一起涂》,张振写的是《二十年后回故乡》,张仕宇回忆的是小学一年级时和小伙伴做游戏,陈高杰写的是《曾经的我们》……光看这题目,就让我眼前一亮。

  其实,我也就是这样一个很容易知足的人,学生的一点点成长哪怕是作文里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我都可以看在眼里,然后再在班上好好表扬一下。可能是我一次次的表扬让他们有了自信,也让他们有了写作的兴趣。于是,对比上学期,很多学生作文有了很大进步,其中 张仕宇、周赛瑶、陈高杰等几位学生的作文一次就能基本定型,并且习作形式也灵活多样。

  经常告诉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和和一颗细腻敏锐的心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样才能言之有物。可对于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激发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如果老师也能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满足,去发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让每个学生也体会到被发现的成就感,那学生的习作兴趣怎能不被激发,学生的习作水平怎不会提高呢?

  在初三《话题作文——多角度立意》的作文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感情,由爱因斯坦的“W=X+Y+Z”即“成功=艰苦的努力+方法正确+少说废话”展开讨论,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解读“成功”,进而导入话题作文教学——“多角度立意”。然后以“达芬奇画蛋”和“苏轼的《题西林壁》”两则材料引出多角度立意的要领:观察思考——寻找特点——类比联想——联系实际——确立中心——选择最佳中心,并以“手的五指”为话题进行师生多角度立意讨论,要求学生观察五个手指入手,找其特点(出示一些启发思维的图片),并由物及人,从现实生活中找观点,多角度立意。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同学的回答五花八门:

  团结起来力量大;五指配合亲密协作团结友爱;孤掌难鸣;大拇指力量大;大拇指的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小拇指的莫自悲要自强,永远的承诺;食指中指无名指的献身精神,当让则让……

  有了口头表达的基础,进行动笔训练就顺理成章,让同学们以“树”为话题,拟一个题目,然后以50个字左右陈述你的立意。学生听到“五十字”,很高兴,一反以前的不乐意,快快乐乐的进行独立构思、小组讨论,结果所收到的效果也很不错,立意不胜枚举。

  初三话题作文教学是初三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占据了中考成绩三分之一的分值,备受我们教师的重视。记得去年的同一节话题作文教学中,尽管教学的目标一样,教学的要点一致,但是由于采用传统的教法,罗列知识,列举事例,所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气氛一般。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我进行了优化。比较如下:

  用爱因斯坦的“W=X+Y+Z”即“成功=艰苦的努力+方法正确+少说废话”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以“达芬奇画蛋”和“苏轼的《题西林壁》”两则材料引出多角度立意的要领

  话题作文的“多角度立意”就是要培养学生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进而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的创造性思维。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学习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具有信号、动力和移情功能。它能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写作对象,促成智能的更好发挥。学生一旦对作文有了稳定而浓厚的情感,就不会视作文如重负,而会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命题、指导、评估诸环节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多角度立意作文教学,也要注意捕捉学生情感的火花。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异常丰富的。一个中学生,在日记中吐露了内心的秘密:“因为自己知识贫乏,我开始担忧;为了自己无拘无束地洒脱一回,我开始了自责;为了那飘来的莫名的微笑,我开始了爱的寻觅;为了那一片飘零的落叶,我开始探索人生的真谛……”由此可见,我们现在的中学生的确怀揣着一颗焦渴的心。如果我们在教学时,适时从学生的喜怒哀乐中捕捉情感的火花,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就能为学生创设积极的作文氛围。从第一次的传统教法到第二次的改变,其中所举的事例,都是我在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接受后认真设计的,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从师生共同讨论到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在第二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多角度立意的要领,而不是灌输式的接受。

  从两次的作文教学看,我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重要,这是多角度立意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对所讲内容感兴趣的前提下才会积极的思考,回答才会五花八门。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可以说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思考。

  这节作文课的开头由一味的强调多角度立意的重要性变为以爱因斯坦的公式W=X+Y+Z为契机,多方位解读“成功”这个话题,从数学公式到文字表达,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投入到自然而然的立意当中。还有在举“手的五指”的话题时,学生从一开始的好奇到教师的启发后的跃跃欲试,似乎因为“这只手”推开了一扇多角度立意的大门,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在预设的回答中徘徊,而是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并且因为老师同学的鼓励,大家的回答越来越积极,课堂气氛也调动起来了,一时间我真正感到学生的热情、兴奋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

  多角度的立意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恩格斯也曾指出:“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新课标》作文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它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特别是在第四学段提出“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由创意的表达”。因此,这也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由此,我想要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立意就要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如“手的五指”这个话题,启发引导学生从“手的全部——手的个体”,从“手——做人的品质”,从“手——人——社会生活现象”……

  同时,我认为还要让学生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话题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择角度,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这时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我鼓励学生放胆表达,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方法的指导,而是说学生刚进入立意状态,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生活。在这过程中,交流合作也很重要,它是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它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感情通过交流产生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一般为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从大环境到小环境形成交流的气氛。就如话题“手的五指”的师生全体讨论和话题“树”的小组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作文多角度立意的教学,我意识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彻底解放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自由行文,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袖手旁观,完全放手让学生创作,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在生活中寻找学生熟悉的话题,找准时机,引发兴趣,在精心设计的事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写作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一种需要,在多角度立意的基础上,使自己的作文充满了真情实感,充满新意。请让所有的学生记住:“我创造,所以我生存。”

  国庆节收假后,我在孝感高中高一(1)班上了实习的第一节作文讲评课,此次作文课的教学题材为学生的军训感悟,作文课教学反思(马何佳)。回顾备课和上课的过程,感触良多,也收获良多,其中有一些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了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1、错别字问题,其中一篇作文更是开篇就有一个错字,如“为期一周”的“为”字写成了“维”字。在高考作文中,对待错别字是一个字扣一分,扣满5分为止,重复不计。2、标点符号问题,很多同学在作文中都是“一点到底”、“一逗到底”。3、大部分同学选择了记叙文的文体进行论述,但文章的内容过于强调面面俱到,反而没有重点,像流水账一样,主次不分;以及对材料的剪裁不当,文章叙述平淡,语言较为啰嗦。

  针对这种情况,我将这次的作文课的主题设定为:写事要有点波澜(高中语文必修一表达交流之黄河九曲部分),并将教学设计为3个模块。首先是范例赏析,选取一篇中等偏上的学生习作作为范例,对其进行赏析,并让学生提出修改方案。然后再让1—2名学生谈谈自己习作的创作思路,以其作文的结构显示事情的波澜起伏,借此穿插串讲记叙文的起承转合原则。因为中等偏上的习作有值得表扬的地方,但也有可以修改的余地,而如果是一篇非常好的习作,学生在对其表示敬佩的同时,可能会因为觉得差距太大而产生排斥心理。接着是精彩片段赏析,选取一些描写非常精彩的片段,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赏析或者他人赏析,作文指导《作文课教学反思(马何佳)》。如人物描写,即使是同一名教官,但在不同学生的眼里最突出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生的笔下也会展现出不同的风采。文章立意的新颖,如《立正!》,文章从小处着眼,以军训中的一个动作“立正”来阐释军训的意义——立以军姿,正以品质;抑或如《不要“解散”》,文章撇开军训的艰苦不谈,立意于在军训中的收获,表达出对军训的依依不舍之情。最后是强调作文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如文体意识、错别字、标点符号问题、卷面整洁等等。

  上完课后,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我的作文课定位不清,到底是作文修改课还是作文赏析课?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有点像学生写作文一样,想求得面面俱到,反而没有了重点,因此虽然最后教学活动按照赏析课的模式完成了,但离我的教学设计还是相差比较远的。“不求全面,抓住一点讲细讲全,就算成功”。其次,指导老师还点评道:“上一节课需要有结构思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按照什么顺序,每部分安排多长时间,也就是到什么时间该讲什么内容,作为一名老师应提前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底”,在这方面我的课堂把握能力还不够,但整节课还算基本完成任务——完成教学任务,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以及绝不拖堂。再次,是在对待作文中的体例创新方面,题记、小标题、尾记和诗歌、日记体例要尽量避免。题记、小标题和尾记若确实需要的话,完全可以将其融入进文章段落当中,而诗歌可以变体为散文,日记若真的符合起承转合的原则也是可以变体为记叙文的。记叙文讲究求稳,然后方能稳中求胜。以及老师的站位问题,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为了更方便学生熟悉范例作文,我使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习作制作成了电子版,那么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了一个老师的站位问题,左边是多媒体设备,右边是黑板板书,那么老师应该站在哪呢?为了方便板书以及书写时也能对课堂情况有一定的掌控,教师应该站在偏右的地方,在黑板上写字时应该侧着身体,以便时时关注学生。

  作文难写,这是很多学生的心声。那么,语文老师,怎样上好作文指导课呢?从这堂课的教学和老师的点评中,我认识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作文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课之前,指导老师就强调,在课堂结构上要时时注意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细节上,学生的作文最好让学生自己诵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有一个重新熟悉的过程,为下面学生自己赏析或者分析文章结构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并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学生都是需要关注的,自我认同感有利于帮助他们的进步。

  曾于十三周的时候开了一场关于作文选材方面的作文课,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反映,可自己却总觉得似乎只是面上的效果,学生真正的收获只是获得意识层面的一种认同感。

  究其原因,本人事后反思以为:关于作文的选材这个话题,本身是和立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我的这节课则是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单独讲选材这个话题。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循环往复,老是会将二者再次结合讲解。绕来绕去,话题不干脆,拖泥带水。

  另外,此节课上,以教师选材方法的讲析为主,配以例子进行分析,但缺乏学生的实战演练环节,对于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的检测,作为教师并不了解,也不清楚,无法把握学生的听课效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课堂的缺失。

  还有一种感觉便是选材这个话题还会和谋篇布局搅在一起。就曾有听课的老师提议是否采用“老酒装新瓶”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选材。我当时并未在会上进行反驳。其实,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一个是关于选材,一个是关于谋篇布局,二者其实是不可混为一谈的。试想,老师对其竞也不了解至此种程度,更何况是学生呢?

  我这次执教的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校园景色。本次习作要求是: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要按一定顺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结合四年级学生习作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校园景色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具体。通过对校园景色的描写,表达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了解了春天景色的变化和特点,再引入到校园春天景色的变化。这样一个从大到小范围的缩减,使得孩子在接下来观察校园景色中不会感觉到不知该从哪里开始观察,又该观察些什么,这样的困难。

  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回忆了写景作文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如写作顺序可以有哪些。这一环节不是老师的讲授,而是学生自主的回忆,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写景作文要求的掌握程度的准确性,而老师只需要从旁引导,加以整理即可。

  校园是每个孩子都十分熟悉的地方,所以,在明确了习作内容和要求之后,师生一起讨论了学校中值得大家写一写的地方,因此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心中想写的内容。可是,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每个孩子此时最需要的是表达,只有说出来,印象才会深刻。因此,用小组交流的方式,既给了每个孩子充分发表自己想的时间,又可以让孩子之间有了互相学习的机会,甚至一些还真没想好,或者羞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想法的孩子都有了机会展示自己,也听听别人好的建议。

  以上三点是这一课教学中感觉做得比较好的几方面,在作文草稿交上来之前,总觉得应该会收到较高质量的习作。

  但事实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孩子交上来的作文,甚至连最基本的写作顺序都不清晰,这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孩子们虽然很熟悉校园,但是真正下笔写的时候,还是不知道应该按照一个怎样的顺序来介绍校园。因此,我决定带着孩子们逛校园。

  接下来,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带着孩子们从学校门口开始,边走边看边说,不仅说路线,可以有几条路一直走到小学楼,也说走不同的路会看到怎样不同的景色。边走我们还一边交流看到的景色有哪些特点,什么值得写一写,不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值得一写的价值。回到教室后,我再次和同学们一起整理了刚才一起走过的路线,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并且和孩子们一起研读了在之前的习作中,班里写的比较好的几篇范文,共同分析了优缺点。

  经过这一次的教学,再次交上来的作文草稿有了很大的改观,不仅条理清楚了,每个孩子都能选取了自己独特的路线,独特的角度来介绍自己心目中美丽的校园。而我也从这两次教学中深深地感受到,课堂上的千言万语,比不上孩子们的一次感同身受,只有经历过,在经历的基础上去加工,去揣摩,去描写,才能真正写出一篇篇精彩纷呈的习作!

  “仿新”毕竟不能等同于“创新”,但它却是创新必不可缺少的过渡阶段。那么,如何让学生写作的“仿新”发生质的飞跃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着手培养学生的两种思维:一是发散性思维,又名联想思维,即让学生由此观点想到另一观点,甚至是好几个观点。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储蓄人生》时就引发他们思考:除人生可储蓄外,还能储蓄什么?学生反馈的观点五花八门:储蓄时间、青春、真情、知识……又如:在一次以《我要》为题的作文训练中,有一篇《我要垃圾桶》的文章里由现实的垃圾桶谈到要发明一个专收集坏人、恶人、各种陋习的垃圾桶。这都是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颇有新意。另一种要培养的思维是逆向思维,即鼓励学生要大胆地对某一普遍看法或观点质疑,甚至敢于否定,例如:在以《新的》写作训练中,就有学生打破常规,命了《新的不使人眼前一亮,顿觉新意盎然。

  其实,培养学生写作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事物、事件敏锐的洞察力,引发思考,力求形成其创新独特的意识。这种意识一旦萌发,文章新意便可开创。

  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

  先生道:有的人原来写文章,东拉西扯,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杂乱无章。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渐渐摸到了门儿,有了章法,上了轨道,所以说它‘像作文’了,就是说,它符合了作文的规范。有的人文章越写越成熟,看上去就和常见的作文不一样:没有常规的套路,不沿袭惯用的话语;或为时而作,或为事而作,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事理的巧思顿悟;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有章法却不死守定法。这时说它‘不像作文’,是说它对学校作文规范的超越。从‘不像作文’到‘像作文’,是进步,再从‘像作文’到‘不像作文’又是一种飞跃。

  作文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指写文章,这里的作文是词组,《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此还作了一个补充说明:多指学生练习写作;二是指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这个作文是名词。现在通常讲作文大概就是指学生习作,像不像作文想来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我们现在教作文往往是就作而教作文,课堂上宣讲作文法,然后是出题目练作文,接下来是按作文规则评作文,有的地方还组织学生背作文选。总之,学作文、像作文的意识太强。一些学校写作教学搞得成功,或是通过读书来带动,或是通过自由创作来带动,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作文意识。

  有的人能在文章中道出别人看不出、想不到、说不明的东西,这里面有语言上的功夫,为文技巧的.功夫,更有学养上、识见上的功夫。一篇文章里可以看出作者非凡的才智,可以看出作者十年、几十年的功夫。功夫表现在文章之内,但却修炼于文章之外。

  人们谈健身之道,重在营养和锻炼这两条。我们的语文教育,历来也强调多读多写,与所谈健身之道暗合。目前语文教学的手段,也还不外乎大量的摄入与大运动量的操练这两个方面。不过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发现学生较普遍地患有语文营养不良、发育不正常之症。病根在哪里?恐怕在于补养与练功不得法。这些年来,我们根据科学配方,采用大剂量的按照科学法则提炼的补药加以喂养,丸散丹膏过量,瓜菜米面不足。现在许多学生对文学作品不感兴趣,有的学生虽有兴趣却苦于没有时间去欣赏,还有的学生则不敢萌发兴趣,在好些个中学里各种文学作品都成为违禁的书,仅有的阅读材料便是课本和作文选。另一方面,机械化的操作早已成了包括语文在内的各门学科教学的全部内容。这种教法学法,借一句练功的行话来说,属于意念太紧,训练不当,难免走火入魔。

  为文当有法,然而并无定法,优秀的作文就在有法与无法、像与不像之间;教育须有模式,然而又不可死守定式,出色的教育大概也在有模式与无模式之间。规则有序的钟摆声和紊乱无序的噪声都不是音乐,优美悦耳的旋律总是存在于有序与无序的和谐配置之中。在即将迈进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正在呼唤绿色食物,呼唤产制绿色食物的绿色工艺,呼唤生长出绿色工艺的绿色培育思想。

  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对批改中发现的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 一次作文的总结,又是对后一次作文的指导。感谢这次同研一节课,让我对作文讲评课有了新的体会。 反思这堂作文讲评课,我认 为其成功之处在于:首先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目标。这中间,教师要擅于调控课堂,做到

  有收有放,收放自如。其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是活动中的一员,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生成新知识。再次,教师要擅于评价和鼓励,用精当的评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上,我还注重让学生练习有条理地说话、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和能力等。让作文课不单是写,而且还有听、说、读等方面的训练。本课里同样也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 环节上还有些把得死,想放开,可是不知道学生会说什么,怕驾驭不了,所以设计的时候还是走了保守的路线。这说明还是课堂调控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进一步锻炼并加强学习。在方法的总结上还是老师说得多,学生的认识仅限于表面,说明写作的方法、评价的方法及角度还是把握不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指导,促进学生的写作、评价水平都能提高一个新高度。 如何利用作文讲评为学生开创一个正常的自由表达空间,是作文教学面临的难题,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要使学生 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在作文讲评中真正体会到写作之乐,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 我将尽量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学生的活动天地和思维空间会使他们的一些做法显得有些幼稚,想法有些天真,但那是他们真实情感的流露。按照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说真话、实话、心理话,表达真情实感 ”的要求,在作文评价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欣赏学生的作文,尊重学生的意愿.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只要具体明白、具有真情实感,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同时促进他们在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作文讲评不是单纯的教师评、学生听,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评议、修改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要想使评讲课上的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和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并不断创新,才能使作文讲评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的作用。 以欣赏的眼光来,首先要善于肯定。教师要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讲评过程中通过设置灵活多样的欣赏环节,如 “榜上有名 ”、 “佳作亮相 ”、 “片段欣赏 ”等,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畅谈自己的写作思路。同时还要注意肯定学生自己的相对进步,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进步和成绩的机会,使被评价者通过他人的赞赏而受到激励。另外我们还可让学生的表现延展至课外,如鼓励他们投稿等,让他们充分 “炫耀 “自己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快乐。 其次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 “赏中有评 ”。一是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迪性、商讨性、趣味性的语言点拨,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评评好在哪里,妙在哪里,欠缺又在哪里;二是教师要善于激发提高,唤起学生 “我要修改、我要写得更好 ”的心理需求,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值得提出的是,在学生动手修改、互改前,教师一定要强调 “三分文章七分读 ”,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切不可草率过场,敷衍了事,这样在具体的欣赏、评析中,学生会产生一种羡慕之心,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别人的优点为榜样,吸收其中对自己需要的东西.自觉投入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去。 第三教师要抓住共性、突出重点。学生作文出现的共性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句不够通顺;二是应用文的格式存在问题;三是记叙文的 “四要素 ”不全;四是议论文的论点不突出;五是文章的结构顺序比较混乱;六是记 “流水帐 ”,不能突出重点等。这些共性问题,其实都是学生作文的基础问题。评讲中,如果不注意这些共性问题,草草过场,往往它就成为我们作文教学路上的绊脚石,这点不容忽视。但我们又不能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作文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每次确定一到两个重点进行落实。

  叶圣 陶老 先生说过: “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因此,在讲评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自改、互改中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这是减轻老师工作负担和压力,培养学生动手、用脑等多方面能力的好举措。首先教师要明确修改方向、提出要求,学生对照要求自改;其次学生在自改的基础上进行互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别人是如何触及生活、触及自然的,是如何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的,又是怎样以真情实感写出新颖的文章来的,在互改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相互学习,从而达到相互沟通、交流的目的。再次教师要引领修改,对部分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评改和交流,用这种引路的方法,鼓励学生认真观察、亲临社会实践,把笔尖探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强化情感。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能够抓住关键环节,在讲评作文时讲究科学,注重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创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健康向上的学习、育人环境,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就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指导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题,找到作文“要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教师只在学生不懂或有困难的地方帮助解释即可。其次,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独立作文的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审题的规律、确立中心、选材的方法、布局谋篇的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如写作。再次,鼓励学生说真话。让学生把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做过的事真实记录下来,哪怕是错的也要如实记录。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作文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去考虑问题。面对话题,多方求问就是激活思维的有效途径。比如:围绕话题“钱”,可以自问“谁在赚钱”、“他是怎样赚钱”;“谁在用钱”、“他又是怎样用钱”;“钱的作用有多大”、“钱是不是万能”;“学生在花钱问题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未来的世界里钱还会不会存在”等等。多角度解读话题,使学生的作文立意更深刻、更新颖。第二,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小事中抽取出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丰富学生作文的选材。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小事中提炼出中心,这对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开拓学生作文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三、读与写相结合。教师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读”去解决写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典范的文章,非常适用于“写”的指导。尤其是教材在安排训练上,很多都照顾到了“读”与“写”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些范文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在学生写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找到方法。

  “读”也可以是教材外的内容,在选取内容时,通常是为了解决作文中的某一问题,而选取一个片断,让学生通过阅读,对作文的一些方法有所感知和领会。

  四、作文与做人相结合。作文指导课,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造成一些学生在作文的立意上出问题。

  教师必须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结合具体的类型作文,同时渗透理想、道德教育。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的作文时,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选取先进的典型人物,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启发学生写出人物的高尚品质。

  这是一节作文课,内容不是书中园地的习作题目,通过设计一个情境,获得一次体验,完成一次写话练习。

  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对于他们来说,写作可能还是个难题,缺乏的不是写作的热情,而是不知该怎么写,写什么。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活动式导入,选择了一个小游戏,想通过游戏,提供一个写作素材,激发孩子的写作灵感,学生不会感到厌烦,不会把写作当做成一种机械,枯燥乏味的任务去完成,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孩子不害怕上作文课,期待下一次的作文课。

  这节课没有提出太多的写作要求,孩子不会望而生畏,只要能用通顺流利的话来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感就值得赞扬和肯定。

  学生有真实的感受,作品在上完课后检查,基本都很充实完整,经过评改,已经抄写在大作文本上。

  上周我给学生们上了节作文课。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初三年级的特别害怕写作文的孩子们,所以在上课前,我就在想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们对“写作”的畏惧感呢?我打算认真地倾听一下同学们的心声。因此在这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我向同学们提了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写作文难吗?具体难在哪里?”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学生们也许也许也是感受到了我的真诚,也许是少了课堂的约束,表现的特别积极。有的说:“没有内容可写”。有的说:“不知道怎么把要写的内容表达出来”。有的说:“写出来的内容像白开水,越写越没信心了”。听了学生的发言,我心里有底了。

  一、生活中不是没有写作的材料,而是同学们很少留心观察生活中值得记录的小细节,缺少了善于发现的眼睛。

  三缺乏必要的文辞积累,文章缺乏文采。既然找准了病根,那就得趁热打铁,对症下药。

  在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标题:“三句话写好作文”。学生们这下可炸了锅。有的人表示怀疑,有的人迫切想知道究竟是那三句话。

  二、把要写的事情写清楚了,并有文采。(优秀)把要写的事情写清楚了,并有自己的感悟。(高分)。公布答案后,学生似乎对我的说法将信将疑。于是,我拿出了事先准备的两篇中考考场作文(《怀念葱油饼相伴的日子》、《那一刻我长大了》),请学生们当一回“小老师”评判一下文章写得怎么样。接下来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的同学说:两篇文章的作者都从生活小事中感受到了真情。有的同学说:《那一刻我长大了》这篇文章,作者观察很细致,用词也特别准确,也很有文采。譬如,作者写因为天气热,补鞋子的老爷爷额上渗出了汗珠。用“渗”而不是“流”。待学生评判完毕,当我告知学生这两篇作文就是今年中考的高分作文时,学生终于信服了写在黑板上的三句话。

  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课堂上我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些写作上的启发。但课堂有限学习无限,要想让学生们真正地爱上写作,写好作文,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会学生立足生活,感受生活!

  语文教师们往往困惑的是学生在写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个人方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整篇文章显得干枯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共同问题: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细节描写。揪其根源,我设计了《细节描写—记叙问的灵魂》作文片断练习,习作课。

  这节课我本着潜心钻研校本教研课题的态度精心构思真正做到了针对性,实性,环节清晰层层深入。

  首先我设计了同一内容《修理三角板》细致描写与概括描写两个片段,“粗细”对比来相识细节。

  其次让学生在课后查阅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课上汇报,来深刻了解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广泛,不仅仅只对人物动作、神情、外貌等的刻画,还包括对事件发展物件、社会环境、自然景物等作业细致入微的描写,再次扩展了学生细节描写的范围。接着从讲述小学生作文《摸螺蛳》,中国作家施耐俺的《武松打虎》,外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郎台》,三个片段中,让学生感悟无论是小学生作文还是中国作家,乃至于外国文学大师创作都非常重视对细节的描绘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使学生更加明确,“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 特征的作用,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

  我想只有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深刻的感悟其作用和好处,学生才有信心学好。

  于是在学写法指导上,我以删除修饰词和限制的词悟好处和练习在“走”这个动作前加上修饰限制的词,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时,让学生知道不仅要写好“做什么”,还要写好“怎么做”,这样才能使人物更具表现力,很好的为中心服务。

  在指导学生细节描写要用词精当,仔细推敲这一点时,我回忆起了,前些天我和两位同学“平托”着班上身体僵直,正在抽筋的小徐妍一直奔到二医院急诊室的情景,引导学生 这个“送同学去”医院,不是普通的“送”字,而是一直“平托”到医院的细节,使学生领悟到用词精当,具有生动性、真实感、更能突出人心精神品质——即“于细微处见精神”,.才能达到写作目的。最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印象最深刻的细节,练说、练写,达到了扩展,延引、落实了教学目标。

  开课伊始,我选择了《修理三角板》这个系列动作细节描写的片段,容易让学生误解,刻画人物细节是一个系列动作描写过程,在选入课本片段时,我也想到了这个问题。细节描写不等于“细细的写”,应该是能突出人物精神的细小环节或情节,即“于细微处见精神”。这是我为一些差生考虑,而在犹豫中没敢舍得放弃这一段,所造成听课老师的误解。这是我的失误,我应该换取本册书《荔枝》母亲剥荔枝的片段,让学生从文本感悟细节描写会更好。

  在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扩展延伸“让学生到生活中找细节”练说练写中,我们班朱丽娜同学写了“妈妈在我生病时呵护我”的片段写得很好,同学们给了她很好的评价。我应该趋热打铁,让学生找到为什么、好在哪里,学生就会在朱丽娜所写的片段中找到突出母爱的动作、神情、词语,来感悟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精神的好处落实教学重点。原因是我过高地要求她,把她的文章与我选入本节课的中外文学大师的文章相比觉得不太新颖。其实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点滴进步看到我们的成功之处,毫不吝啬夸大他们习作上的进步使学生更增强写作的信心。

  根据本学期县语文教研室的安排,本学期的语文教研活动围绕作文教学展开。10月29日,我在组内上了一节《细节描写》的作文课。之所以安排这个内容,是因为七八年级的写作上以记叙文写作为主,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八年级的学生常常觉得写的文章总是枯燥、肤浅,空洞无物,总是写不长。为了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技巧,就安排了这样一个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知识呈现,主要给学生呈现关于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感悟赏析,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片断,感受这种精彩,制造学生的写作冲动;方法介绍,主要介绍一些写好细节的方法;片段演练,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模仿练习,在模仿实践中形成能力。

  我认为本次教学的一个亮点就是精心设计了一个学案。学案的设计,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减少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能落到实处,学生能利用学案,积累知识,有效的感悟,得到方法的指导,有针对的演练。特别是片段的演练,学生能根据学案的提示,逐步完成,可操作性强,对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很有帮助。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学案的设计不够精炼,内容过多,导致学案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未能全部完成,其中,赏析的片段内容因为文章学生不熟,导致赏析较困难,且因为安排了感情的环节,这一环节显得有点多余。二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调动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得不是很活跃。三是因为在前面的感悟赏析环节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片段演练环节时间有些紧张,学生的能力训练不充分,重点不突出,也导致本堂课的任务没有完成。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400-123-4567
浏览手机站